患者刘某(化名)在七月中旬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精神差,大小便失禁,手足震颤等症状来我院就诊并以“头晕”收入院。入院后据了解患者近期有数次发热,具体不详,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重大手术等。但是当日通过各项检查后并未找到病因,次日因检验科人员在尿液培养中发现疑似菌落—马尔尼菲篮状菌,并怀疑患者可能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导致发热,与临床沟通后让患者抽血检测HIV抗体。我院检验科人员通过各种鉴定方法确定该疑似菌落为马尔尼菲篮状菌和血清HIV确诊试验阳性,最后诊断是HIV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此次马尔尼菲篮状菌通过尿培养阳性早于血培养阳性属实少见,可见尿培养作为HIV—马尔尼菲篮状菌辅助检查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疾病,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甚至治愈。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科普小课堂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青霉菌属中罕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可感染健康者引起青霉病,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长期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其主要多见于我国广东和广西地区、东南亚地区,其中广西银星竹鼠的带菌率较高,如及时确诊并针对性使用抗真菌药治疗甚好,其中真菌培养阳性是诊断的“金标准”。
发病机制
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性主要与其在巨噬细胞内逃逸杀伤与继续繁殖有关,其致病基因与致病蛋白、极化生长、双相转换、与宿主巨噬细胞粘附、抗氧化与硝基化反应等机制均有待深入研究。
临床表现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分为局限型感染和播散型感染,局限型感染病灶常局限在肺部或皮肤、淋巴结,而播散型感染则致死率高。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HIV阳性人群常表现为持续性发热,而HIV阴性人群常表现为间歇性发热)、咳嗽、咳痰、消瘦、贫血等不典型症状,胸部影像学可表现为弥漫性网状结节改变,可有肺间质改变、胸腔积液等,淋巴结表现为化脓性肉芽肿改变,中央坏死,皮肤损害为皮下脓肿、结节、丘疹等。(文/黄元元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