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病友慌慌张张跑到刘护士面前说:“护士护士!你快帮我看看瘘管,好像没有震动了!”刘护士立即为他检查,发现这位病友的内瘘没有了震颤,瘘口局部变硬,感觉压痛。刘护士随即报告医生,并安排病人住院处理。不一会儿,血透室的黄护士又打电话来说,另一位病友的内瘘也堵了,上机前评估发现内瘘血管处搏动、震颤及杂音明显减弱,询问病人诉局部疼痛,遂也立即安排住院处理。
经过医护人员三天的悉心治疗,两位病友同时出院。他们高兴地说道:“多亏了医护人员平时对我们的指导和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内瘘的异常并给予处理,保住了内瘘的通畅。”
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的重要血管通路。血栓形成,通俗的叫“堵管”,是内瘘的最常见并发症,会导致内瘘闭塞,失去功能。内瘘中有血栓,就像心脏有血栓会心梗,脑血管有血栓会脑梗一样,影响血液正常运行,造成透析时血液流量下降,影响透析充分性。
那么,血透患者日常要如何自我护理和观察内瘘防止血栓形成呢?
1.内瘘侧肢体不可负重,避免碰撞,防止受伤。睡觉时不要将内瘘侧手臂垫于枕后压迫术肢。
2.衣袖要宽松,术侧避免佩戴饰物。
3.严禁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静脉注射、输液及抽血等操作。
4.避免各种血管收缩因素的刺激,如寒冷、大量出汗、低血压、疼痛、压迫等,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在季节更换时应注意保暖。
5.每日自我监测血压,控制水分过多摄入,透析期间体重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3%-5%,超滤过多容易导致低血压,引起血栓形成。
6.每天4-6小时触摸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血管杂音,如果震颤、杂音消失,局部有触痛或疼痛,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7.透析结束时,包扎伤口的敷料不宜过紧,压迫止血时间不宜太长,压力不宜过大,压迫力度以不出血并且能扪及震颤为宜。长时间或大强度压迫止血容易造成血流阻断,引起局部血栓形成。
8.避免过早使用内瘘,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在术后6-8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血管条件差者适当延长时间。
9.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洗局部,预防感染等。
10.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低血压、心脏病、感染、损伤、血黏度过高等因素均可以直接造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所以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护理。(文/罗远燕 肾病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