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CT等影像检查的进步,肺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很多几毫米的结节被检查出来,吓到了很多人。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肺结节都要切除?是不是所有肺结节都会转变成癌?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一个影像学概念:肺部影像检查发现了圆形或类圆形不正常的阴影,直径大于3厘米称肿物,而小于等于3厘米称为结节,其中小于1厘米通常称为小结节。根据数据,低剂量螺旋CT利于进行肺癌筛查,在1万筛查人群中,有大于1%(100人以上)的肺癌患者,有大于30%(3000人以上)筛查者查出有肺小结节。
肺结节=肺癌吗?
绝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如炎症、肺结核、瘢痕或良性肿瘤),只有少数可能是恶性(早期肺癌或其他部位癌症转移)。
良性结节:占比90%以上,如感染后留下的瘢痕、肉芽肿、错构瘤等。
恶性结节:占比约5%~10%,可能是原发性肺癌(如腺癌)或转移癌。
如何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1.影像学检查
(一)看密度 简单点说就是看CT片上结节是浓点还是淡点。
根据CT片上肺结节的密度,结节又可分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
实性肺结节:是一个在CT下呈现白色的高密度的影子,表面光滑小而圆,拿生活中的食物打个比方,有点像“水煮蛋”。恶性概率低,仅7%为恶性,但一旦明确为恶性,相对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需提高警惕。
还有一类密度淡点的结节,我们称之为磨玻璃结节,CT片上结节与平时生活中的磨砂玻璃较为相似。这类结节按照密度的大小,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纯磨玻璃结节:CT显示的肺内密度稍增高影,但通过病灶仍然能看到肺纹理影,就像透过磨砂玻璃观察一样。如果把实性结节比作鸡蛋,那磨玻璃结节就像“鸡蛋清”。在临床上的检出率高,但恶性的比例并不高,有统计在18%左右。
混合磨玻璃结节:是指伴有实性成分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又称为部分实性结节,与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相比较,混合磨玻璃结节更像是“荷包蛋”,但却是三种结节中恶性概率最高的,有报道恶性比例达63%,特别是实性成分结节一半的结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看形态
结节长得越“古怪”,恶性可能越大,假如CT上描述有深分叶、短粗毛刺、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中征以及明显的强化征等,都认为是恶性征象,千万不可懈怠。
高危人群:长期吸烟(尤其>30包/年)、年龄>40岁、有肺癌家族史、接触致癌物质(如氡气、石棉)。若结节伴咯血、体重下降、长期咳嗽,需警惕恶性可能(但多数结节无症状)。
– PET-CT:对≥8毫米的实性结节评估代谢活性(恶性结节通常摄取更多糖分)。
– 穿刺活检:通过支气管镜或经皮穿刺获取组织病理诊断(适合靠近胸壁的结节)。
– 随访观察:定期复查CT对比结节变化(最常用方法)。
①对于≤5mm结节,无论是实性还是磨玻璃结节,属低危,每年复查CT即可;
②对于5~8mm的磨玻璃结节,属中危,建议3~6个月复查CT再评估;
③对于≥8mm的磨玻璃结节或实性结节,多属高危,建议进一步检查后决定是否行手术治疗;
因此,发现肺结节不要过度恐慌,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希望大家都可以早期康复。
(文/卢远霜、庞传平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