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突然变成“小黄人”了?黄疸:症状与治疗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体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一、黄疸的症状

    – 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最明显的症状,颜色可从浅黄色到深黄色甚至黄绿色。

    – 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尿液中排出增多。

    – 粪便颜色改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粪便可呈白陶土色;而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时,粪便颜色通常变化不大。

    – 皮肤瘙痒:常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是由于胆盐在皮肤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腹痛等。

    二、黄疸的治疗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

    – 溶血性黄疸:积极治疗溶血性疾病,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 肝细胞性黄疸:治疗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疗,肝硬化需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

    – 胆汁淤积性黄疸:解除梗阻,如胆管结石可通过手术或内镜取石;胆管癌可能需要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2.对症治疗

    – 退黄药物:如茵栀黄等,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 补充营养: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肝脏的恢复。

    – 皮肤护理:对于有皮肤瘙痒的患者,可使用止痒药物,避免搔抓皮肤引起感染。

    总之,一旦发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文/岑启芳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