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 “中风”)后,许多患者和家属都会关注肢体活动恢复,但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可能正在悄悄影响康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帮大家早发现、早应对。
什么是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也叫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Syndrome, RSD),通常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手部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及运动障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永久性手部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拉低生活质量。
典型症状
肩手疼痛:肩关节活动时剧痛,伴手腕、手指僵硬及被动活动受限。
水肿与异常:手背明显肿胀,皮肤发红/发紫,皮肤温度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多汗。
功能障碍:腕关节背伸、手指屈曲受限,手部肌肉萎缩(如小鱼际肌)。
临床分期
Ⅰ期(急性期):突发手水肿,肩手剧痛,X线显示局部骨质脱钙。
Ⅱ期(营养障碍期):肿胀持续但疼痛减轻,皮肤变凉,肌肉萎缩及筋膜增厚。
Ⅲ期(萎缩期):疼痛消失,手部肌肉萎缩、挛缩畸形,广泛骨质疏松。
这些手部信号,千万别忽视!
1.突发手部肿胀,如“发面馒头”
手背明显肿胀,皮肤紧绷发亮,手指关节纹路消失。常伴随肩部剧烈疼痛,触碰或活动时加重。
2.皮肤颜色、温度异常
早期:手部发红、发热(血管扩张)。
后期:皮肤变薄、发紫或苍白(血液循环障碍)。
3.手指僵硬、活动受限
手指难以伸直或弯曲,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逐渐发展为“爪形手”,影响抓握、系扣等精细动作。
4.肌肉萎缩、挛缩
长期未治疗会导致手部肌肉萎缩,肌腱挛缩,最终形成永久性畸形。
为什么会发生肩手综合征?
1.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液循环。
2.长期制动或体位不当:如患侧手臂长时间下垂、输液导致水肿。
3.康复训练不当:过度牵拉或错误手法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如何预防和早期干预?
1.正确体位摆放
坐位:可将患侧上肢放置在前面的小桌子上并使腕部轻度背屈。特别要避免腕关节长时间处于掌屈位或上肢下垂姿势。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垫枕,掌心向下,肩胛骨前伸位。
患侧卧位:患者上肢伸直,掌心向上,患肩托出,避免压迫。
仰卧位:患肩垫高,腕关节轻度背屈,掌心向下。
2.预防性措施
避免在患侧手背输液,防止液体渗漏至组织引起水肿。
活动时避免损伤,特别是感觉障碍患者需防止烫伤、割伤等意外伤害。
被动和主动运动都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避免过度牵拉。
3.冷热交替疗法
10℃冷水与40℃温水交替浸泡,冷水1分钟,热水半分钟,每次10-20分钟,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
4.尽早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应在仰卧位、上肢上举利于静脉回流的情况下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可预防肩痛,维持各个关节活动度,但手法要轻柔,避免引起疼痛。手和手指的被动活动应非常轻柔,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可能做主动运动,即使手完全瘫痪,也应锻炼有主动功能的肌肉。肌肉收缩可起到”泵作用”,促进淋巴回流,减轻水肿,可练习旋转患肩、屈伸肘腕关节等动作。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拧毛巾、抓握木棒再放松等作业训练。避免伸肘伸腕负重的活动,这类训练可能加重症状。
早期治疗(1-3个月内):物理治疗、药物(如消炎镇痛药、激素)治疗、神经阻滞、肌内效贴扎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延误治疗:可能进入不可逆的后遗症期,手功能难以恢复。
医生提醒
脑卒中后的手部异常绝非小事,家属和患者应密切关注,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地减少残疾风险!(文/刘彦廷、詹丽娜、余璇 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