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影像科普「磁共振检查知识」您了解多少?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多个部位及多种系统。MRI已成为临床医学中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本篇文章将对这些必要的科普知识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磁共振检查的优势

    相较于X线或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具备其独特的优点,这些包括:无电离辐射的特性、能够实现任意方位的成像、多参数对比度、高分辨率的软组织成像、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清晰显示血管结构、无骨伪影干扰以及提供无创的多功能成像能力。

    磁共振相较于传统检查,具备哪些优势呢?

    1.安全性:鉴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与传统的X射线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存在本质区别,磁共振检查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电离辐射。这一特性对于那些需要频繁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的个体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磁共振成像技术具备多方位成像能力:众所周知,为了通过影像学手段精确地展现人体解剖结构及器官形态,以实现诊断目标,成像方位的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之下,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仅限于与扫描孔平行的平面进行扫描,这在某些结构病变的呈现上存在局限。磁共振成像技术则能够实现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以及斜位等多种方位的成像,从而更清晰地展示目标组织。这对于放射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3.多参数对比:X射线和CT检查技术通过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来展现组织的密度对比从而形成影像。因此,传统的X射线和CT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的密度差异。相比之下,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多参数成像的特性,它能够从图像中揭示组织的多种性质对比,进而更易于区分不同组织,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软组织分辨率高: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极为清晰地展现人体软组织的结构,揭示组织层次与解剖特征,对于诊断软组织疾病及微小病变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

    5.具备展示X线及CT无法呈现的组织结构的能力:尽管X线及CT在诊断骨关节病变方面具有便捷性,但它们无法显示韧带、半月板以及软骨等组织。相比之下,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展现这些结构,从而避免了相关病变的遗漏。

    6.无需使用药物即可展现血管:在进行X线和CT检查时,若需清晰显示血管,通常需要通过注射对比剂进入人体。相比之下,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无创地、无需注射药物即可清晰地展现血管结构。

    7.无骨伪影干扰: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颅后窝区域常出现骨伪影,这会使得图像模糊不清,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而磁共振成像技术则不会遇到此类问题。

    8.高级功能成像:磁共振检查不仅能够展示人体解剖结构的详细图像,还能够通过无创的方式进行功能成像,揭示人体组织的不同功能及特性。

    鉴于磁共振相较于X线和CT扫描具有诸多优势,其在临床应用中正变得日益普及。

    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会引发哪些不良反应?

    磁共振检查因其无辐射特性,在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检查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周围神经刺激感、设备噪音大以及检查时间较长等。这些反应通常较轻微,但了解它们对于确保检查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尽管磁共振检查不涉及射线剂量的暴露,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没有副作用。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

    1.发热:磁共振检查虽然不使用X线,但需要通过发射射频脉冲来激发人体内的氢质子。人体组织吸收射频能量后,可能导致组织温度上升,从而在局部产生发热或热量积累效应。热量积累通常用特殊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来衡量。SAR值越高,表明射频能量积累的热量可能越多,人体组织发热感越明显,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越显著。SAR值的大小受磁共振场强、检查持续时间以及被检查者的体温调节状态等因素影响。若患者检查时间过长或在场强较高的磁共振设备上进行检查,发热感可能更为明显,体温升高也可能更为显著。

    2.周围神经刺激: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人体周围的磁场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梯度场的不断变化下进行调整。梯度场的迅速变化(切换)能够在人体组织中产生诱导电流。若梯度切换过于频繁,诱导电流可能会导致神经或肌细胞受到刺激,尤其是对末梢神经的刺激,从而引发周围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ous Stimulate, PNS)。通常情况下,这种感觉较为轻微,不易为检查者所察觉;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检查序列中,PNS可能较为显著,这种感觉可能会给检查者带来不适。

    3.噪音问题: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是由于梯度场持续切换所产生的洛伦兹力导致梯度震荡所致。若噪音水平过高,可能会使检查者感到不适,甚至引发焦虑情绪。

    4.时间问题:磁共振成像检查与X线或CT检查不同,其检查时间可能因检查部位的数量和特点而异,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甚至长达一小时不等。因此,长时间的检查要求检查者保持一定的耐心和配合度。

    综上所述,尽管磁共振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式,但其独特的检查特性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通常较为轻微,大多数检查者并不会感到不适。然而,提前了解这些信息对于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至关重要。希望阅读了本部分内容后,大家能够对磁共振检查中可能出现的轻微不良反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三.每个人都能做磁共振吗?

    并非所有人均适宜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该检查存在若干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配备非MRI兼容心脏起搏器者、体内植入金属异物者、高烧患者、患有幽闭恐惧症者以及需要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的重症患者等。

    绝对禁忌症

    1.眼内金属异物:眼球内部主要由软组织和房水构成,若存在金属异物,在磁场作用下可能发生移位,导致眼球损伤,进而影响视力;

    2.高烧患者:在进行扫描时,患者会接受RF脉冲,这可能在人体内产生一定的热量;

    3.幽闭恐惧症患者:在人群中,真正的幽闭恐惧症患者并不多见,大约占2%,若遇到真正的幽闭恐惧症患者,他们将无法配合完成检查。

    注:过去一些被认为是绝对禁忌症的情况,随着技术进步,现已转变为相对禁忌症,例如心脏起搏器、动脉瘤夹等。

    相对禁忌症

    1.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可能受到磁场干扰,并可能在电极中产生感应电流。剩余磁力线为0.5mT,对于携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而言,这一影响不容小觑,因此必须严格屏蔽磁力线。(检查室门上必须张贴安全告知。目前已有MR兼容的心脏起搏器设备)

    2.体内金属异物:如假牙、节育环、金属植入物及手术夹等。应尽量避免进行扫描,若这些金属异物可能导致磁场干扰,必须在扫描前摘除,以防止磁场局部不均匀,在成像组织周围形成大量伪影,影响诊断结果。

    3.昏迷、神志不清或意识模糊者:应尽量避免对这类患者进行MR检查,若遇到无法配合的意识不清患者,可考虑使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检查。

    四.危重患者适合做磁共振吗?

    对于危重患者而言,进行磁共振检查并不适宜。首要原因在于安全性考量,部分危重患者依赖生命支持系统以维持生命体征,然而这些设备往往无法随同患者进入磁共振检查室;其次,磁共振检查所需时间较长,这不利于急诊情况下的快速诊断和紧急救治。

    鉴于上述原因,不建议危重患者优先选择磁共振检查。建议在患者状况稳定后,再考虑进行磁共振检查。

    首先,部分危重患者状况极为紧急,需连接多种生命支持及监护仪器。然而,这些仪器大多不具备抗磁性,在磁共振的磁场环境中可能会遭受干扰,导致设备功能失效,进而引发严重后果。此外,一些设备由于含有铁磁性材料,在磁场作用下可能会迅速被吸引至磁体中心,产生抛射效应,这对患者及操作人员均构成极大风险。

    其次,对于一些需要紧急影像学检查的危重患者,磁共振检查由于其相对较慢的速度和较长的检查时间,并不适合用于急诊情况。因此,医学影像学界有言:“磁共振无急诊”。

    最后,磁共振检查要求被检查者在检查过程中长时间保持特定姿势以配合检查。对于部分丧失自主意识的危重患者而言,这是一项难以完成的要求。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并不适合进行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并非适用于急诊情况。

    五.做磁共振检查有年龄限制吗?

    磁共振成像检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只有当个体满足特定条件且无禁忌症时,方可进行此项检查。从新生儿乃至胎儿,到高龄老人,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年龄上并无明确限制。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安全且高效的医学影像技术,然而,并非所有人均适宜接受此类检查。如前所述,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前提是不存在任何检查禁忌症。

    只要个体不存在禁忌症,理论上各年龄段均可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即表明该检查不受年龄限制。

    因此,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年龄上并无限制。但重要的是,非所有人均适合进行此项检查。若存在任何检查禁忌症,不论年龄大小,均不宜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六.磁共振检查这么吵,会影响我的听力吗?

    在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通常被称为检查噪音。此类噪音可能会干扰被检查者与磁共振操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导致被检查者感到焦虑、不适,甚至加剧其心理上的恐慌。若噪音水平过高,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引起暂时性的听力减退。因此,通常需要将噪音控制在安全阈值内,以避免对被检查者造成伤害。

    噪音的强度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进行衡量。当噪音峰值(最大值)超过140dB,或平均值达到99dB时,便需要采取听力保护措施,并实施降噪措施以降低噪音水平。

    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产生的噪音强度存在差异,一般介于60至100dB之间。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噪音水平处于安全范围内,且短时间内的检查不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无疑,为了增进受检者的检查体验与舒适度,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普遍采用主动降噪与被动降噪技术。

    主动降噪技术涉及在磁共振系统中融入一系列新技术,例如噪音抑制技术、隔音技术或梯度切换缓和技术等,旨在积极减少噪音。

    被动降噪技术是目前磁共振检查中最普遍且成本效益最高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佩戴防噪耳机或使用耳塞来实现。研究显示,佩戴耳机可使噪音减少20至30分贝,显著提升受检者的体验。然而,需注意的是,部分受检者因头部尺寸较大等原因可能无法使用耳机,此时可选择使用耳塞以实现被动降噪。

    综上所述,在磁共振检查中,尽管存在噪音问题,但通过主动降噪与被动降噪等手段,通常情况下,此类噪音不会对受检者的听力造成损害。

    七.不同部位磁共振检查的时间都一样吗?

    扫描时间因检查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归因于不同部位的扫描序列数量及类型各异。依据不同的参数设计和扫描层数,扫描时间可从数十秒至数分钟不等。因此,整体检查所需时间亦不尽相同。

    在人体中,某些部位体积较大,需要扫描的层数较多,通常检查时间较长,例如腹部和大范围盆腔检查;而一些体积虽小但结构复杂的部位,如某些小关节,其检查时间亦相对较长,需进行精细扫描;反之,一些体积不大且结构层次简单的部位,如常规头颅和椎体检查,所需时间则较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部位的检查需要被检查者的主动配合。例如胸部和腹部检查,需配合屏气(暂时停止呼吸)进行扫描。由于个体配合程度的差异,一些人屏气效果良好,检查可迅速完成;而另一些人屏气不佳,配合度低,则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扫描,从而延长了检查时间。

    因此,在进行磁共振检查时,我们应了解,尽管检查的是同一部位,但检查时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可能迅速完成检查,而有些人则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磁共振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且无辐射的检查手段,其需求量亦随之上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磁共振技术积累了多种加速技术,使得扫描过程更加迅速。(文/周宣明 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