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
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做过,
这是体检的必查项目,
那么尿常规检查什么?
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尿常规检查吧。
尿常规是临床上三大常规检验中的一项。尿液可以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是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尿沉渣中出现有形成分。尿常规异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征兆。
尿常规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亚硝酸盐、酮体、尿胆原、胆红素等。
1.尿液颜色检查:在尿常规检查时,首先应观察尿液的颜色是否正常。正常尿液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尿液透明的检查:正常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则出现轻度混浊。
3.酸碱度:在尿常规检查中,如果是正常的尿应该是弱酸性的,也可能因为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出现中性或弱碱性。
4.细胞检查: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和少数白细胞以及小圆形上皮细胞存在,如果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大量白细胞、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都是生殖感染疾病的征兆。
5.管型检查:正常尿液中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
6.蛋白质检查:一般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比较少,尿常规检查中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
7.比重检查: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可以看出生殖感染疾病中的某些信息。
8.尿糖定性检查:正常的尿液中有微量葡萄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阳性则可能是出现了某种疾病。
9.尿亚硝酸盐(NIT):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正常人尿中含有硝酸盐.经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细菌)还原而成。因此当尿路感染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可呈阳性,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希氏菌、变形杆菌等)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菌,所以此项检查常做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
尿常规中尿液标本的留取,常常是由患者完成,并且所取的尿液样本将决定尿常规测定结果。但对于缺乏一定临床知识的患者,如何正确留取所需的尿液样本?
在做尿常规检查时,注意收集尿液标本的正确规范,是保证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的关键。
1.尿常规检查时,留取尿液不少于10毫升。
2.留取尿液标本一般应尽量采用新鲜晨尿,因为夜间饮水较少,肾脏排到尿液中的多种成分都储存在膀胱内并进行浓缩,易于查到,提高阳性检出率。
3.其他随机留取的尿液也可,但应以留取中段尿为好。
4.一般要求女性留取尿标本时应避开经期,以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
吴婧(检验科)